增殖性红斑

增殖性红斑

概述:增殖性红斑又称凯腊增殖性红斑(queyrat’s erythroplasia)或红斑增殖病,是发生于黏膜上的鳞屑性红斑。发病多在50岁以上男性,多见于龗头,亦可发生于女阴和肛门。临床主要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红色小斑片,覆以灰白色鳞屑。可转变成侵袭性的鳞癌。手术早期切除,效果好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发病多在50岁以上男性,多见于龗头,亦可发生于女阴和肛门。

病因

病因:可自然发生,但常发生于割包皮后愈合不良而少量渗液的患者,因渗液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本病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黏膜上皮常全层受累,与周围正常部分的界限明显,其组织象类似皮肤原位癌。组织病理特征为乳头间表皮棘细胞肥厚,形成细长的表皮突,象手指样向下生长直到真皮,但基底膜完整,真皮内有血管扩张,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呈带状浸润,在增生的上皮中可见有许多异形上皮细胞,核深染,或为多核。瘤巨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较少见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好发部位  损害主要发生于龟头,其他部位如口腔、女阴和肛门等黏膜亦可累及。
    2.临床症状  一般为单个、略高于皮面的鲜红或淡红色斑片,边界鲜明,呈圆形、卵圆或不规则形,上覆以稍发亮、具有韧性、薄的不易剥离的灰白色鳞屑,表面光滑细软,深处稍有浸润如图1所示。通常无自觉症状,有时可有瘙痒和烧灼感。
    本病发展缓慢,病程自数月至25年不等,平均约为2年。若持续时间长、呈疣状增生或形成溃疡,则提示可能转成侵袭性鳞癌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    1.侵袭性鳞癌  非侵袭性增殖性红斑病若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,病变可出现浸润、糜烂、破溃或乳头状变化,常表示已发展成侵袭性鳞癌。
    2.周围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  一旦转为侵袭性鳞癌,可侵犯周围组织,伴有区域淋巴结和(或)远隔部位转移(约有20%)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组织病理检查可见黏膜上皮受累,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分明,组织象类似皮肤原位癌。瘤巨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较少见,浸润细胞中浆细胞多见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本病的好发部位、皮损特点,结合病理检查,一般诊断不难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组织学上需与慢性局限性龗头包皮炎、固定性药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红斑狼疮、浆细胞性包皮龗头炎、梅毒、湿疹等病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应避免任何局部刺激。
    1.非侵袭性损害
    (1)5%氟尿嘧啶(5-氟脲嘧啶)软膏外用,或5%~20% 氟尿嘧啶溶液外用。
    (2)单独切除。
    (3)激光、液氮冷冻、电灼等治疗。
    (4)浅层X线照射的效果亦较好,通常采用低电压,一般用29~43KV,3000~5000R。
    2.侵袭性损害  最好采用Mohs外科技术治疗。
    治疗中应注意保护阴囊,否则易受刺激而发生水肿。

预后

预后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任何局部刺激,注意局部清洁卫生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